8月28日,以“筑牢网络保护防线 护航未成年人成长”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分论坛在成都举行。会上发布了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年度报告2024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《报告》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合作编撰,是我国国内第一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年度报告。
根据第53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:截至2023年12月,我国网民规模达10.92亿人,互联网普及率达77.5%。网络已越来越走入千万家,和无数人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。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群体,比任何一代人都更接近互联网,也比任何人都需要网络保护。当代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具有庞大规模,如何保障未成年人安全用网的问题日益凸显,如何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议题。
《报告》从2023至2024年度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总体情况出发,分别从法律体系建设情况、行政监管和综合治理情况、司法保护情况、平台实践经验、社会共治促进、网络素养培育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阐释。
《报告》指出,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,我国已建立起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和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为核心,包含法律、行政法规、部门规章、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体系。
行政监管和综合治理方面,网信等有关部门积极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,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求,通过“清朗”等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了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,构建了防沉迷“中国模式”,初步建立了跨部门协调联动的未成年网络保护工作机制,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,畅通涉未成年人网络风险各类问题的举报渠道。
司法保护方面,司法机关在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,发布多项指导性案例和意见,加强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工作,推动“三审合一”取得实质化进展,促进“六大保护”的融合发力。地方性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平台建设不断推进,打通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平台实践方面,互联网平台企业采取身份验证、隐私保护、内容治理、防沉迷等措施,强化了未成年人保护,逐渐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行业通行做法和标准规范。
社会共治促进方面,各主体积极探索,在研究、教育、公益、宣传、国际交流、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作出多项有益尝试,形成了合力。
同时,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,并向着全面完善和提升的方向快速发展。
《报告》分析,要全面保障和实现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生命健康权、安全权、受保护权,以及正当用网的发展权,就需要在高度动态、复杂的网络生态演变过程中建立多元化的治理层次,也需要回应好如何对未成年人群体进行有效识别的问题,回应好相关信息内容治理适用的标准问题,回应好在不同业务领域和应用场景下未成年人保护的针对性的问题。
会上,与会嘉宾围绕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话题发言,并介绍了未成年人模式的主要功能和创新亮点。会议还发布了《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倡议书》。